钢琴神童:是父母的付出造就了我
他来自厦门,一个素有“琴岛”之称的地方。学习钢琴3年多,对他这样一个7岁的孩子而言,算不上稀奇。可是他却被世界瞩目,6岁就举行了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事实让人惊叹,人们不得不把他看作音乐神童,号称他将是中国未来的“音乐大师”,当国际钢琴大师发出留学邀请时,牛牛却选择了拒绝……
多国音乐大师“明争暗斗”,牛牛一时成焦点
一架大大的三角钢琴旁走过一个清瘦的小男孩,只见他踮脚一坐,小手指往琴键上一滑,肖邦练习曲的旋律就流淌出来。男孩轻盈、跳跃的双手伴随着优美的琴声,让周边的人全都惊讶地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。这琴声真是从眼前这架钢琴发出来的吗?
男孩一脸的镇静跟沉醉,他已经沉浸在了音乐中,完全忘了周边坐着的不是平时陪着自己的父母或老师,而是4位世界第一流的钢琴大师。
这里不是一般的课堂或是考场,而是无数人挤破脑袋想要进去的地方——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钢琴大师班的课堂上,这个神奇的男孩就是7岁的牛牛,30位学员里年纪最小的一个。
坐在底下的几位国际大师都纷纷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。巴黎国家高等音乐学院教授皮埃尔?瑞切都说:“听到了我们这辈人才敢弹的曲子,真是吓一跳,竟然是只有7岁的牛牛……”
“这是大师们才弹的曲子,问题是他演奏技巧就像大师一样娴熟。”德奥钢琴学派继承人、维也纳钢琴大师保罗?巴杜拉?斯科达激动得要从座位直起身来。
几位大师回国后,分别与牛牛的老师展开“单线联系”,渴望牛牛能到他们那儿去“深造”。
一时间,牛牛成了最具新闻价值的热门人物。一个7岁的孩子就受到多国世界级钢琴大师的青睐,这块“璞玉”看来的确是价值连城。
得到国外第一流大师的邀请,这是所有希望在钢琴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梦寐以求的。但是牛牛最终拒绝了各国大师的邀请,选择了留在国内。这个决定令人感到诧异,不免又增添了一份对牛牛的好奇。
听说牛牛6岁时,就在厦门开过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;听说他可以同时辨别10个音,远远高出钢琴系研究生的水平;听说他学钢琴特别快,一首曲子,专业大学生要练一两个月,他两三天就能把谱子背下来……有关牛牛的事听说得有太多太多,无可否认,他的钢琴水平已经到了相当惊人的地步,不然又怎会同时吸引多国的钢琴大师急于把他“抢夺”而去呢?
可他同时还是一个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7 岁孩子,他是怎样做到一个读了十几年书,苦练多年的研究生也做不到的事呢?即使忽略年纪的差距,仅仅是3年时间如何抵过别人的十几、二十年的光景呢?
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这些不可思议,那就是“天才”。
学琴的孩子千千万万,天才也不在少数,为何幸运的光环偏偏落到了牛牛的头上?抱着这种种的疑问,我们走进了牛牛的家,去了解这个钢琴神童的真实生活。
3岁,“偷”着学会了弹钢琴
在牛牛的家乡厦门,人们早就对这位天才儿童的大名,如雷贯耳了。
2003年的8月9日,当时刚满6岁的牛牛就在家乡厦门举行了他的钢琴独奏音乐会。即使是在“琴岛”厦门,有无数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弹起了钢琴,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才6岁的孩子,举行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,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。
你可以想象吗?一个偌大的舞台,所有的聚光灯聚集在舞台中央的大三角钢琴上。台下是黑压压一大片的观众。700人的音乐厅放了加座,坐了1000多人,门外也有200多人在等候。主持人宣布,张梓恒小朋友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。张梓恒是牛牛的原名,因为是属牛,所以小名才叫牛牛。
台下变得鸦雀无声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舞台旁的帷幕。不一会儿一个身穿白色西装礼服,一米三四十公分高的小男孩,甩动着双臂,迈着有力的大步向舞台中央硕大的钢琴走去。他在钢琴旁站定,转身面向观众,左手扶着钢琴键盘,利落地向台下鞠了一躬。掌声雷鸣般响起,天呢,台上站着的竟然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,即使没有听到他弹奏的钢琴,你也会为他跟他年龄不符的淡定自若、幽雅风度而鼓掌。
他小小的身体挺拔地坐在了钢琴前,悠扬、清晰的钢琴声缓缓流出,整个音乐厅都被他的琴声充溢。近一个小时的演奏会带给所有人的不仅仅是震撼。台下的观众里有许多是家长带着孩子,牛牛成了这些孩子的榜样跟目标,家长们都好奇地想要知道这样的天才是怎样炼就的。
音乐会结束后,牛牛就随妈妈去了上海,他的名字在这个时候,又被他的爷爷奶奶改成了如今的张胜莨。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,只是有些迷信的爷爷奶奶说张胜莨这个名字更适合孙子牛牛。
但无论是叫张梓恒或是张胜莨,牛牛的的音乐天赋总是无法被抹刷掉的。牛牛妈妈施志丽说,牛牛的确是有些特别,在音乐方面,他有着特殊的敏感。
牛牛6个月大时,小手小脚就会随着音乐,手舞足蹈起来,听到欢快的音乐还咯咯地笑个不停。牛牛1岁左右,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厦门的音乐广场玩,牛牛那时还不太会走路。没想到,广场的音乐响起之后,躲在妈妈怀里的牛牛,就像被上了发条一样,扭动起来,他挣脱了妈妈的怀抱,晃晃悠悠地站住了。他的双手还很有节奏地上下晃动,像是在指挥一样。这精彩而又可爱的一幕,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,大家都说,这孩子真好玩,还会打拍子、指挥。大人们站在旁边直乐和,牛牛“指挥”得异常投入,跌跌撞撞地差点跌倒。
如果这件事就让你感到希奇,那么牛牛3岁时的这件事就更让你感觉不可思议了。从小,牛牛跟爷爷奶奶住在厦门的泉州,只有到了周末。爸爸妈妈才到爷爷奶奶家跟牛牛一起住两天。虽然爸爸妈妈感觉到了牛牛对音乐的特别喜爱,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刻意培养牛牛在音乐方面的某些技能,毕竟他年纪还小。
牛牛的爸爸张长峰是厦门大学音乐系94届高材生,毕业后创办了厦门爱心培训学校,为孩子们上些业余培训课。所以牛牛爸爸的钢琴水平也是很专业的,每个周末回泉州,都会有大大小小不少学生来向他请教。爸爸在教人弹钢琴,牛牛就一个人坐在旁边玩。一直是相安无事,牛牛从来不会走过去影响爸爸。
有一个周六的下午,爸爸没有教人弹琴。牛牛照旧一个人坐在钢琴旁玩,妈妈在厨房间干活。忽然牛牛跑到妈妈身边说:“妈妈,我想弹琴。”妈妈也没在意,只是随口说:“你要弹,就去弹吧。”她以为牛牛只是闹着玩。没想到牛牛又说了一句:“我能要一本书吗?”那样子,活脱脱一个小大人,妈妈突然也来了兴致,随牛牛走到了钢琴旁。只见牛牛熟练地在爸爸放琴谱的地方翻找,那样子很认真似的,逗得妈妈快笑出来了。牛牛从一堆谱子中拿出《汤普森钢琴曲集1》,这本是初学者用的,难度最低的琴谱,他可真会挑。妈妈以为是碰巧,继续等着牛牛表演。令人惊讶的是,牛牛有模有样地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,一点不错地弹了下来。爷爷奶奶跟爸爸也都闻声跑了过来,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幕。可惜家里没有摄像机,没办法声像俱全地记录下这一刻,爸爸只能用相机留住了这刻。
牛牛弹完了琴,就像没事人一样又到旁边去玩了,完全没意识到全家人被他“吓”傻了。爸爸赶紧把牛牛抱到钢琴旁,问他“哆”在哪里?他摇摇头说不知道,然后用小手在钢琴键盘上一个个按过来,居然把“哆”找了出来。
爸爸赶忙问爷爷奶奶,是不是平时教过牛牛弹琴。可爷爷奶奶也是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,爷爷奶奶根本不懂得弹琴,平时只看过儿子弹,哪里会教才3岁大的孙子啊!那是怎么回事呢?问牛牛也问不出个所以然,他说没人教他,只是平时一直看到爸爸教别人,他就会了。
这样的天才,爸爸张长峰决定好好教他弹琴,不能埋没了牛牛难得的天赋。
父母顶着所有人的反对,倾尽多年积蓄
爸爸张长峰是儿子牛牛的启门老师,自从发现了牛牛的天才后,爸爸每次周末回家都会教牛牛弹一些简单的曲子。
牛牛4岁了,要上幼儿园了。妈妈施志丽决定把牛牛带回自己身边,这样可以全心地监督牛牛的学习情况。爷爷奶奶不舍得,也怕儿子儿媳工作太忙,应付不过来。但施志丽知道儿子已经到了需要严格的规矩来管束、教育的时候,不能再整天玩似的学点东西。
爸爸正式为牛牛找了位专业的钢琴教师,集美大学音乐系叶晓初教授。叶教授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,即使是面对黄口小儿也从不手软。牛牛清楚地记得,每次学琴,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小心用错指法,叶教授都会请他回去重弹一周再来。牛牛为此不知掉下了多少委屈的眼泪。但正是在这样精益求精的一年半的专业学习中,牛牛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。
爸爸知道只有选择专业的老师,才能为牛牛铺就更好的发展道路。既然要学,就要力争做到最好,把牛牛往专业道路上培养,不能只是玩票性质地学学。想想,当初自己小时候也是酷爱音乐,但是苦于没有学习的条件,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系学生,张长峰不想牛牛将来抱怨,没有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。
只是张长峰夫妇没想到,他们选择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,而且这条路长到看不头,却又无法回头,否则就等于前功尽弃了。施志丽直到现在都说,培养牛牛的这条路只能走一步算一步,她不敢往前看。成就音乐大师的道路太崎岖漫长,其中还需要机遇。
为了让牛牛学到更多,牛牛6岁时转到了厦门大学音乐学院特聘专家周铿教授的门下。周教授是不轻易收学生的,他听了张长峰对牛牛的描述,才答应让牛牛当面弹给他听后再做决定。一曲完毕,爱才的周教授也忍不住“见猎心喜”:“徒择明师,师亦择徒,牛牛是个好苗子,我要定了!”
爸爸为儿子可谓不惜一切。当他听到周铿教授提议为牛牛创造更好的学琴条件时,马上一掷数万元,贷款买回了三脚钢琴。
而牛牛每周一次的学琴,妈妈都要陪在身边,帮忙记下老师所说的重点。回家后还要督促牛牛练琴,无论是工作多辛苦,回到家都不放松对牛牛的督促。
妈妈施志丽是厦门农行某分理处主任。作为一个部门领导,她有太多的业务要处理。作为一个年方而立的女人,她同样有许多兴趣爱好,比如逛街、看电影等,但所有这一切为了儿子全都牺牲了。回忆与儿子一起走过的夜晚,除了农行开会和实在推不掉的应酬以外,施志丽没有一天不是站在儿子身旁“监督”,连春节也不例外。家里人都劝她,何必那么顶真,牛牛还那么小,可她依然坚持着。
2003年8月,牛牛的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周铿老师的建议下举办了。周老师认为当众表演是对牛牛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最好的锻炼。张长峰夫妇俩连同周老师多方找赞助商,牛牛的天才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,音乐会如期举行。音乐会每张门票10元,去除成本后的所有收入5500元,全部捐赠给了6位贫困儿童。当牛牛把资助款亲手交给6个小朋友时,他脸上的笑容,让妈妈欣慰地笑了。
周老师随后要去上海音乐学院任教,他建议牛牛也去上海学习。因为上海是个国际性大都市,那里有更多学习的机会,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世界级的音乐大师。
张长峰夫妇犯难了,无疑他们也知道周老师的建议是对牛牛最好的选择。但是牛牛还那么小,要去上海,父母势必要陪同,但他们的家,他们的事业都在厦门,如何抛下?去上海就意味着抛弃一切。但牛牛说他想去上海,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远大志向:“我要成为一个钢琴大师。”
父母的爱终究战胜了一切,施志丽做了一个叫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,为了儿子辞掉工作。可儿子的未来根本还是个未知数,上海也有大批的天才上年,而能成为未来音乐大师的又有几人呢?牛牛说不定也只是这条追梦道路上,小小的一粒沙子。施志丽却是单位着力培养的年轻领导,她未来的发展清晰可见。但施志丽最终选择了成就儿子的发展,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希望,她不想儿子留有任何遗憾。
施志丽的单位领导说,单位少了她就少了个主力军。同事们都说,施志丽生了一个神童,一点都不奇怪,有这样认真、全心付出的妈妈,就该有这样的孩子。
施志丽的决定受到了全家人的反对,父母、公婆、姐姐都说她疯了,放弃那么好的前途,还要离开家,去那么远的地方。可施志丽打定了主意。张长峰的学校在厦门,他不能也无法抛开,不然他们家就没了经济来源,只能由她做出牺牲。夫妻俩也只好分居两地。
父母分居两地,累倒的妈妈让牛牛懂得了爱
施志丽在上海借了一套离周老师家比较近的房子,月租2000元。周老师说原来的钢琴还不够好,于是他们又花了10万元买了台更好些的二手三角钢琴。为了牛牛,父母已经用完了家中多年的积蓄,倾其所有地在培养牛牛。
施志丽一个人带着牛牛在上海生活,一方面要照顾牛牛的生活起居,一方面又要监督他的学习。这时牛牛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。由于牛牛的特殊情况,学校允许牛牛上午上课,下午回家学琴,晚上还要练四五个小时的琴,天才也需要苦练,而“苦练”二字背后,是施志丽默默的奉献。
除了上午出门买点菜,施志丽就完全跟着牛牛转。牛牛非常调皮,施志丽必须一步不离地看着他。到上海一年多,施志丽根本感觉不到上海这个城市与厦门的区别。唯一不同的是,上海冬天的阴冷天气让她受不了;没有丈夫的陪伴,她有时真怕自己快要支持不住了。尤其是牛牛不乖,或是练习某个指法或音节,怎么也练不好的时候,施志丽就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。她的脾气也因此变得暴躁起来,压力太大,她一宿一宿地失眠,人也跟着憔悴了。连张长峰都说,以前妻子很温柔的,可自从到了上海,脾气就变了,有时通电话,她也会莫名其妙地发火,他知道,妻子是太累了。
熬了一年,施志丽还是撑不住了,严重的失眠,神经衰弱,让她不得不回厦门修养一段日子,至今身体还不太好。最近,他们只能把跟随他们3年多的保姆,带到了上海,料理家务,但开支也增加了。
妈妈的付出,就连小小年纪的牛牛,也体会到了。到上海后,虽然爸爸每隔一两个月就会飞一次上海,但大部分时间是他跟妈妈相依为命的日子。
牛牛在弹奏李斯特的著名钢琴曲《爱之死》时,跌宕起伏的旋律,充满了爱人生离死别的缠绵跟惆怅。别人无法理解,他小小的年纪是怎样体会爱人间的情感,难道他懂吗?如果你对此质疑,他会很认真地告诉你,他懂。他说:“每次弹这个曲子,我就会想到爸爸要回厦门时,妈妈伤心难过的样子。”真是答得太完美了。事实上,每次爸爸要走之前,他都会安慰妈妈:“妈妈,你不能哭哦。爸爸很快会再来的,我会乖乖的,不惹你生气。”
有次牛牛听到大人们在聊天,说道,天下的父母都一样,都愿意为孩子做任何的牺牲。牛牛在一旁插话了,他稚气未脱却振振有辞地说:“不对,我的妈妈跟别人的妈妈不一样。没有一个妈妈像我妈妈那样为我付出那么多的。”别人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7岁大的孩子口中说出的话,施志丽听了,真是喜悦跟泪水同时涌了上来,有这样懂事的儿子,她的任何牺牲都值了。
拒绝国际大师邀请,是为了牛牛着想
父母的付出,无疑是想培养牛牛成为未来的大师,但他们为何又要拒绝国际钢琴大师的盛邀呢?可怜天下父母心啊,他们正是出于对牛牛的爱护,为他的长远发展考虑。
牛牛虽然是个钢琴天才,可毕竟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,而且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,看到他平时的样子,你怎么也不会相信他是一个琴童。学琴的孩子一般是需要有很大的耐性的,一坐在钢琴前就是四五个小时。可是牛牛呢,只要妈妈稍离开他片刻,说不定下一秒他就会出什么状况。有次,妈妈在厨房做饭,牛牛一个人在客厅里,打开书橱的门,沿着书橱里的隔板,一层层地向上爬。妈妈看到他时,被眼前的情景吓得魂飞魄散,牛牛离地一米多高,趴在书橱上,书橱已经被他的重量拽得摇摇晃晃了,如果倒下,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。直到牛牛下了地,施志丽提到嗓子眼的心才归了位,背上已是一身冷汗。这样的状况时有发生。记得有次电视台来家里采访,人家才刚摆好机器,牛牛就一个箭步,临门一脚,把摄像头踢断了,采访只好中断。牛牛也只有坐到钢琴前,才会安静些,但前提是,必须有爸爸或妈妈在一旁督促。
牛牛还有很多钢琴以外的东西需要学习。牛牛喜欢看书,尤其是小说书。有记者曾采访他看过什么书,他说中国的四大名著我全看过了。别人不相信,他转头问妈妈:“我没有吹牛,是吧?”他的确没说错,但他看的是简易本。看完《红楼梦》,妈妈问他最喜欢里面哪个人物。他说:“林黛玉。”妈妈问:“为什么呢?你觉得她好吗?”“她不好,性格不好,脾气不好。但是贾宝玉喜欢她,所以我也喜欢。”这样的答案逗乐了妈妈,看来这小鬼对“情”还是满有悟性的。
这些都是妈妈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对牛牛教育和引导的结果。
牛牛家的老保姆,平日里施志丽要求儿子“要听姨婆的话,就像听爸爸妈妈的话一样!”偶尔牛牛也会少爷脾气发作:“姨婆,你来帮我穿衣服!”施志丽就会马上拉下脸来训斥儿子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!”
施志丽一直认为“学艺先树德”,要学会做人,才可能成为大师。连牛牛自己也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,或是做错事后,写在保证书上。牛牛年纪还小,身心发展还没有定型,正是需要好好教育引导的时候。如果去了国外,父母对他的管束势必受到影响,而且环境的突然转变,对牛牛也未必是件好事。所以权衡之下,父母决定暂且让牛牛在国内学习,等他长大了,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时候,再由他自己决定未来的路。